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编制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讨论稿)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对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科学构建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依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学院具体情况,现就编制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二、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
4、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
6、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
7、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湖南省高职专业技能抽查标准。
8、履行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态度)结构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三、编制原则
1、就业导向与可持续发展兼顾的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应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对接岗位,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以本行业职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的调研分析为依据,充分反映社会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增强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活动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保证毕业生能够较快适应岗位要求。同时,要打牢专业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综合素养,使毕业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适应行业技术进步、转岗和创业等需求。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各专业统一采取2.5+0.5学制模式,统一进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各专业总的教学周数、学时数和毕业学分数基本统一,但教学进程可以多样(必要时增设暑假学期或错开开学放假时间等);文化素质必修课和选修课全校统一,同类专业的职业基础课统一,职业技术与职业认证及订单班的企业课程要体现专业特点和企业特点;根据不同学生拓展专业、培养特长和满足兴趣爱好的需要,分别开设专业选修课、人文素质选修课程;人才培养方案要逐步增加“弹性”,减少“刚性”,2011-2012级选修课程占课内总学时的10%,2013级选修课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约12%。
3、先进性与操作性兼顾的原则。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工学结合思想,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定和实施过程,应主动争取企业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条件的专业应与企业共同制(修)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以紧跟行业主流和最新技术。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要符合教学规律,设计课程既要考虑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而适度超前,也要考虑学校实际教学资源条件,确保可操作性。
4、满足标准与凝聚特色兼顾的原则。参加职业资格证考试或鉴定的专业应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湖南省技能抽查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将本专业所能参加的职业资格或行业技术认证考试的项目、报考时间详细列出,并要求每个学生毕业前至少应获得一项职业资格证,推行“双证制”。同时,针对本专业所对应的产业基础、发展趋势和岗位特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断凝练专业特色。
5、稳定性与创新性兼顾的原则。人才培养方案一经确定,整体上应保持相对稳定,专业基础课原则上保持相对稳定、专业方向课紧跟人才市场需求和技术、工艺进步,或者行业标准更新进行创新,每年小调整、三年一修订。
四、编制程序
1、各系部主任牵头成立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修订工作小组,明确各专业带头人负责执笔,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
2、组织学习《关于编制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湖南省技能抽查标准》;
3、组织专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以网上调研、问卷调查和与兄弟院校相关专业联系交流为主,以走访企业专家、到企业现场调研为辅;
4、设计课程体系;
5、编制教学进程计划表;
6、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各构成要素,经系主任审核(专业大类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签字后,交教务处汇总,经院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后颁布执行;
7、制定课程教学标准。
五、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学分分配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课程体系由“两类三块”构成,“两类”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块”为文化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技术与职业认证课程模块。
2.文化素质课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文化和身心素质,教学内容要以学生已经具备的文化基础为起点,为培养目标服务,注意与职业基础课教学相结合。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语文(应用写作)、体育与健康、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数学、物理、化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社会调查、社团活动和主题班会等课程,原则上全校统一。
3.职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专业知识面可适当拓宽,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4.职业技术与职业认证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包括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要结合生产实际,反映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将行业企业急需和正在使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纳入课程教学内容。要减少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加大综合实训和现场模拟实训的比例。
5.选修课分为人文素质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学院建立人文素质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资源库,分学期向不同年级公布,由学生进行选修。
(二)教学时间分配
1、总学时分配
三年全日制学生毕业学分为140±10学分,其中选修12-15学分。学分最小单位为0.5分。理论和理实一体化课程依据课程重要程度16-20课时为1学分,集中实习、实训、大型试验、课程设计一周为1学分。
三年制高职各专业全学程共2640-2800学时,其中理工类专业理论教学控制在45—50%之间,实践教学控制在,50—55%之间;经管类专业理论教学控制在55—60%之间;实践教学控制在40—45%之间。理实一体化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课时各计50%。集中实习周学时计28学时。
2、实践教学安排
第一学期原则上不安排集中实践教学,第二、三、四学期可以安排大型试验、课程设计、单项基础技能训练和企业见习,每个实践教学项目时间一般为一周;第三、四、五学期可以安排综合能力训练和生产实习,每个实践训练项目时间2-4周;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时间20周。每个专业的企业见习和生产实习可分别安排一次或集中安排一次。鼓励将校内综合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和省级技能抽查强化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3、文化素质必修课程教学时间分配
文化素质类课程学时(学分)约占总学时(学分)的25-30%。
(1)思想政治课:按文件要求开设,确保学时学分。另外,两个暑假各安排2周社会调查实践作为思政必修课,提交调查报告,分别记1学分。主题班会、社会公益活动纳入思政必修课程管理,每学期记0.5学分。
(2)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第一年开设必修课,周课时2节。二、三年级以俱乐部锻炼或代表队训练方式开设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采用课内教学与课外咨询辅导服务结合的方式进行,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安排专题讲座5讲,计10学时(0.5学分),课外咨询及服务活动折算10学时(0.5学分),主要针对在校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3)公共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初级/中级)、应用数学、应用写作等课程可以根据专业的需求或学生的基础分层次、分模块开设。
(4)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每学期安排1-2次讲座,计2学分。。
4、毕业环节安排
(1)毕业教育:毕业教育共1周,计1个学分,原则上安排在为第五学期末进行。
(2)毕业(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原则上安排在第六学期,共计20周,计20个学分。特殊情况可提前在第五学期完成课堂教学及考核工作后安排。
(3)各专业原则上不写毕业论文,以学生顶岗实习报告作为计算毕业环节学分的依据,各系可根据专业特点安排有条件的专业完成毕业设计(作品)。
5、选修课程安排
人文素质选修课部分由学院教务处统筹安排,三年制高职各专业学生需在第2-5学期内修满6个学分,即选修3门人文素质选修课,每学期限选1门。
专业选修课由各系根据专业特点设置,每专业不少于3门,内容可是科普性、技能性、新技术等,面向全系各专业学生开设,学生需在第3-5学期内修满6个学分,即选修3门专业选修课,每学期限选1门。
六、编制要求
1、各系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与修订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高职教育文件精神,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认识教改、课改的必要性,积极引导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
2.规范使用课程代码、课程名称、编制体例,课程代码由教务处统一编排,课程名称由各归属系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模版由教务处统一提供,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管理和使用。
3、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由教务处组织进行,具体由各专业带头人牵头并执笔,教研室配合,系主任把关,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在11月30日前完成。
七、本原则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二○一二年十月三十日
附件:《人才培养方案模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级标题小二号黑体,二级标题三号黑体,三级标题小三号黑体,正文小四号宋体,
1.5倍行距;页边距上下各2.54,左3.0,右2.8;表格内小5号宋体,单倍行距)
专业名称
|
| 专业代码
|
|
所属系部
|
| 专业带头人
|
|
招生对象:
|
| 学 制
|
|
一、培养目标:
1、就业岗位、岗位群
2、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3、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素质
4、人才培养规格。一般表述为:本专业培养面向×××岗位,掌握×××知识,具有×××能力,能从事***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毕业基本条件:
1、必修课全部合格,人文选修学分不少于6学分,专业选修学分不少于6学分。
2、取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
3、英语?计算机?
三、课程体系:规范名称与课程编码,区分选修与必修,描述课程目标与主要教学内容,给出建议学时与学分
1、文化素质模块
2、职业基础模块
3、职业技术与职业认证模块
四、教学进程安排
说明:
1、公共基础类必修和选修课进程表由教务处统一编制;
2、学时区分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
3、所有课程都考试或考查,分为认证考试、学院统考和系部组考三种方式;
五、课程结构分析表:模块分析、ABC类分析、选修必修分析、理论实践分析;
六、教学条件基本要求与教学建议:教学团队、实验实训实习条件、教学资源……
附件一: 《专业教学总周数分配表》
附件二: 《教学进程表》
附件三:《课程结构分析表》
附件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附件一1、专业教学总周数分配表
学期
项目
| 第一
学期
| 第二
学期
| 第三
学期
| 第四
学期
| 第五
学期
| 第六
学期
| 合 计
(单位周)
|
军训
| 2
|
|
|
|
|
| 2
|
入学教育、专业教育
| 1
|
|
|
|
|
| 1
|
理论教学(含一体化教学)
|
|
|
|
|
|
|
|
实训
|
|
|
|
|
|
|
|
复习和考试
| 1
| 1
| 1
| 1
| 1
|
| 5
|
毕业(顶岗)实习
|
|
|
|
|
| 20
| 20
|
毕业设计/作品
|
|
|
|
| 4
|
| 4
|
毕业教育
|
|
|
|
| 1
|
| 1
|
教学活动周数合计
|
|
|
|
|
|
|
|
机动
| 1
| 1
| 1
| 1
| 1
|
| 5
|
寒 暑 假
|
|
|
|
|
|
|
|
总 计
|
|
|
|
|
|
|
|
附件二:教学进程计划表
专业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分配及教学进程表
课程
模块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课程
类型
| 考核
方式
| 学
分
| 教学时数
| 各学期教学周数与周课时数
| 备注
|
总
学时
| 理论
学时
| 实践
学时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
文化素质模块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A
|
| 3
| 48
| 40
| 8
| 3
|
|
|
|
|
|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A
|
| 4
| 64
| 48
| 16
|
| 4
|
|
|
|
|
|
| 形式与政策
| A
|
| 2
| 32
| 32
|
|
| 0.5
| 0.5
| 0.5
| 0.5
|
|
|
| 大学语文(应用写作)
| A
|
| 4
| 64
|
|
| 4
|
|
|
|
|
|
|
| 大学英语
| A
|
| 8
| 128
| 128
|
|
| 4
| 4
|
|
|
|
|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B
|
| 4
| 64
| 34
| 30
|
| 4
|
|
|
|
|
|
| 体育与健康
| A
|
| 4
| 60
| 18
| 42
|
| 2
| 2
|
|
|
|
|
|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 A
|
| 2
| 32
| 32
|
|
| 0.5
| 0.5
| 0.5
| 0.5
|
|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A
|
| 2
| 32
| 16
| 16
|
| 0.5
| 0.5
| 0.5
| 0.5
|
|
|
| 应用数学
| A
|
|
|
|
|
|
|
|
|
|
|
|
|
| 物理
| A
|
|
|
|
|
|
|
|
|
|
|
|
|
| 化学
| A
|
|
|
|
|
|
|
|
|
|
|
|
|
小 计
|
|
|
|
|
|
|
|
|
|
|
|
职业基础模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 计
|
|
|
|
|
|
|
|
|
|
|
|
职业技术与职业认证模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 计
|
|
|
|
|
|
|
|
|
|
|
|
文化素质选修
|
| 文学作品鉴赏
|
|
|
|
|
|
|
|
|
|
|
|
|
|
| 公关礼仪
|
|
|
|
|
|
|
|
|
|
|
|
|
|
| 演讲与口才
|
|
|
|
|
|
|
|
|
|
|
|
|
|
| 家庭文化学
|
|
|
|
|
|
|
|
|
|
|
|
|
|
| 影视作品欣赏
|
|
|
|
|
|
|
|
|
|
|
|
|
|
| 社会与民俗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选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
|
|
|
说明:课程类型按三种划分:A理论型、B理论+实践各半型、C实践型。考核方式分为以下五种:a过级考试、b证书考试、c国家(省)统考、d学院统考、e系部自主考试。
附件三: 课程结构分析表
课 程 模 块
| 学 时
| 学 分
| 备注
|
A类学时数
| 所占比例
| B类学时数
| 所占比例
| C类学时数
| 所占比例
| 学分数
| 所占比例
|
课
内
教
学
| 文化素质课程
|
| %
|
| %
|
| %
|
| %
|
|
职业基础课程
|
| %
|
| %
|
| %
|
| %
|
|
职业技术与职业认证课程
|
| %
|
| %
|
| %
|
| %
|
|
文化素质选修课程
|
| %
|
| %
|
| %
|
| %
|
|
专业选修课程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
| %
|
|
集中性实践教学
| 共 周 学时
|
| %
|
|
合 计
| 学分
|
|
附件四: XX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类别
| 课程编号
| 实践教学项目
| 学分
| 学时
| 周数
| 学期
| 起止周
| 考核
形式
| 场所
| 备注
|
全院统一安排实践环节
|
| 军事技能训练
| 2
| 60
| 2
| 1
| 1--2
| 考查
| 校内
|
|
| 形势与政策?
| 1
| 64
| /
| 1-4
| 集中、分散
| 考查
| 校内、外
|
|
| 就业与创业指导?
| 2
| 38
| /
| 1-5
| 集中、分散
| 考查
| 校内、外
|
|
| 两课社会实践
| 1
| 30
| 2
| 1-4
| 暑期
| 考查
| 校外
|
|
| 主题班会
| 0.5
| 12
| /
| 1-5
| 集中
| 考查
| 校内
|
|
| 社会公益活动
| 0.5
| 12
| /
| 1-4
| 集中、分散
| 考查
| 校内、外
|
|
| 毕业教育
|
|
|
|
|
|
|
|
|
专业集中实践环节
|
| 课程设计
|
|
|
|
|
|
|
|
|
| 专业见习
| 1
| 26
| 1
| 3-4
| 集中
| 考查
| 校内、外
|
|
| 生产实习
| 4
| 104
| 4
| 4-5
| 集中
| 考查
| 校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制作
|
|
|
|
|
|
|
|
|
| 毕业(顶岗)实习
| 20
| 520
| 20
| 6
| 集中
| 考查
| 校外
|
|
小计
|
|
|
|
|
|
|
|
|
说明:集中实践环节每周按26学时统计。